城市垃圾管理应当上升为城镇化战略

   2013-07-31 0

早在2007年2月9日,《人民日报》在发表的记者观察:“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一文中称,在江南一些地方,已很难找到一条干净的河流。很多地方的河流,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则是“生态破坏”。2013年5月20日,《看客》等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中国电子之灾”: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消费国,中国每年产生超过100万吨的电子垃圾;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进口国,中国接纳了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在中国,人们利用电子垃圾获利后,便将垃圾扔给了脚下的土地和河流。科学报告显示,一台电脑显示器所含的毒素,足以污染80吨水,这是每个人终生所需饮用的水量。如果每年报废的500万台电脑中,有未经处理的100万台电脑被随意丢弃而污染水体,那么,受污染水量将达到8000万吨。稀释1吨污染水需要16吨干净的清洁水,稀释8000万吨污染水则需14.4亿吨清洁水。如果还要稀释每年城镇生活污水大约120亿吨,则还需要清洁水1920亿吨!即运用尽整条长江的水也不能满意稀释电子垃圾和生活污水带来的水污染。偌大的中国还有多少干净的水可以利用!水资源这样的硬性资源约束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极具杀伤力的硬性伤害!以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会超过石油、煤炭、自然气等能源的约束。

垃圾管理应着力于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

首先,垃圾管理应从垃圾源头减量做起。城市要运行,经济社会要发展,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以及第三产业必然大量产生各种垃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资源。为了突破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局,减少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和减少环境污染,化解日益严重的垃圾危机,首当其冲的行动就是在垃圾源头减量。最主要措施就是:净菜进城、限制包装、垃圾分类。净菜进城就是要把蔬菜以及肉禽蛋类的各种不必要的部分剔除在消费地,并且进行分散填埋、堆肥处理或者进行沼气利用。但这需要加快制定净菜标准和强化监管。限制包装就是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制定产品包装标准,彻底改变目前社会上过度包装的现状。比照国外的经验,产品厂家要承担包装回收和再利用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品过度包装制造的垃圾;或者制定包装回收利用的方案,由社会力量完成回收,交回原厂家进行重复利用。同时也可以通过高额征税、行政约束等手段,遏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包装的冲动。此外,对垃圾进行搜集与分类能够有效地在产业链前端对有用物品回收利用(仅需消毒即可),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垃圾去伪存真,减少“垃圾”的数量。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垃圾焚烧导致污染,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垃圾量降低幅度最大已超过50%以上。

其次,垃圾管理要着力于资源利用。不可否认,在各种垃圾中既有对人类社会有害的物质,更有大量可被循环利用资源。基于垃圾被循环利用并大量用于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的实践与成就,大家常把垃圾比喻为“放错位置的资源”。一般认为,生活垃圾中大约有20%的物质可被直接利用。实际上垃圾中可被利用的资源还包括土家肥、沼气、塑料、纸张、木材、金属、橡胶、垃圾发电、生物质柴油、建筑材料等。大量垃圾循环利用将在很大程度缓解当前日益趋紧的资源约束。国家要通过政策指引和市场化推动资源利用产业化,运用税收优惠、补贴等经济杠杆调节垃圾资源利用行业的运营,推动垃圾处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垃圾管理要立足于无害化。垃圾对于经济社会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垃圾污染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率损失。垃圾管理过程中减量化、资源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无害化处理也是关键所在。因为垃圾无害化处理将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战略性措施。

施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要重在法治。要从国家颁布法规、政策、标准等制度方面,形成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约束与调整;通过对法规、政策和标准的有效的执行,纠正垃圾处理引起的污染行为,鼓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环保事业,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施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重在高标准设备建设与运行。要通过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制,为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要按照无害、安全、先进、可靠的要求,选择垃圾处理的方式和装备,遵照技术标准搞好垃圾处理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的硬件技术保障和运行水平。

消退垃圾危机,要多策并举、综合管理。

垃圾危机的到来已经波及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酷的现实迫使是人们不能独善其身或置身事外。为了生活、为了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必须联合,国际组织必须协作,各方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抗击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垃圾灾害危机,保卫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

各国管理垃圾危机的经验证明,管理垃圾灾害必须有政府、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必须采取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法律的等多重手段,才能凸显垃圾管理的效果,才能突破“垃圾围城”困局。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垃圾危机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爱护环境、文明生活的新风尚;唤醒民众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及减少垃圾的自觉性。中华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念与当今世界的环境保护理念完全一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活的权利”等理念虽出自不同的流派,但都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环境友好的重要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在实际工作发扬光大。通过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对于大众传递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的正能量。

其次,结合管理实际,健全法规体系。垃圾管理及法制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国家和地方要在两个不同层面加强法规建设。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法》等法规,制定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法规配套的垃圾管理条例与方法,提高垃圾管理的法规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性,全面提升法制化管理水平。

第三,依赖执法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一直坚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加强垃圾管理及环境保护执法,依法调整垃圾管理的行为,推动垃圾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公开审理和曝光,增强全社会对于垃圾法制管理的认识,开创垃圾管理的法治化局面。

第四,合理运用“两只手”,推动垃圾产业市场化。产业化与市场化作为垃圾处理、垃圾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务必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切实的行动。在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由于受到城建投资体制、垃圾处理规模、垃圾管理投入、经济基础现状等多种条件限制,导致其市场化程度偏低,单靠市场经济手段难以完成奏效。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发展,培育垃圾产业的市场化,需要合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才能凸显效果。要合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共同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发展垃圾处理产业,重点是要打破政府包办垃圾管理造成的“缺钱、乏力、低效”局面,吸引各类资金和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垃圾管理,构建垃圾处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过度补贴、市场运作”的市场化格局,为垃圾处理产业提供资金融通体制支撑。

综上所述,因为快速城镇化派生的“垃圾围城”和垃圾污染已经危及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也给我国城镇化可持续进步敲响了警钟!兴利除弊、管理垃圾、减少污染、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应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一直不渝地推行垃圾管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应当成为垃圾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垃圾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消退垃圾污染,发掘垃圾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改变民众生活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垃圾围城的现状,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富农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