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饿殍遍野":袁隆平下决心搞杂交水稻

   2014-09-22 0

  站在荒芜田垄中的袁隆平不禁茫然四顾。他远远望去,只见远处田地的尽头挤满了人。他快步走近人群,只见地上横卧着两具枯瘦如柴的饿殍,围观的群众,人人脸上写满了困苦。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看见饿殍了,其中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这一场大饥荒到底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饿殍遍野”,这个只在书中见过的词汇,如今却一次次地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袁隆平被这触目惊心的情景震撼了,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漫步在那 因干旱而枯萎倒伏的稻田里,一种巨大的悲怆涌上心头,这惨痛的一幕,震撼了这位农业科学家的心,引发了这位农业科学家由衷的责任感。

  当夜,袁隆平久久不能入睡,一闭上眼睛,学生狼吞虎咽吃萝卜的情景和饿殍悲惨的模样就会在脑海里交替出现。

  熬到了实在熬不住的时候,袁隆平终于睡着了,那夜他做了一个异常美好的梦,他梦见他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百姓心声:战胜饥饿!

  每一年的春天,袁隆平都要带领学生下生产队参加劳动锻炼,一来可以和学生向农民学习一些实践经验,二来也可以向农民传授一些农业科学知识。每年都换一个地方。

  1962年的春天,袁隆平带领40多名学生,来到了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老师、学生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老乡家里住。袁隆平住在生产队长老向家里。队里连续两年粮食减产,靠国家拨来的返销粮度荒,这位责任心强的生产队长,今年打算带领队员大干一场,要争取好收成。

  那天一大早,雨下得很大,袁隆平刚起来,一推门进来个人,身上还穿着蓑衣,手里拿个袋子,袁隆平一看是老向,忙问他干什么去了。老向说:“趁早 去八门队换稻种去了。”说着脱掉蓑衣,伸手抓了一把种子给袁隆平看,“你看,这是刚从八门换回来的种子,听说,使用这种子好,能增产。”老向用有点沙哑的 嗓音说道。“粮食这么紧张,要度过灾荒,多打粮食,要靠年成,还要靠种子好啊!去年八门使用这号种子,今年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老向接着说。

  袁隆平接过稻种仔细地看,这些种子颗大粒圆,籽粒饱满,他点点头说:“这些种子确实不错。”

  看袁隆平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些种子,并时不时地用手掂量,搓捏着。老向忍不住问:“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要是能培育出新的稻种,亩产40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的,那可是为我们造福了。那时候我们就不用天天挨这个饿了,苦日子算过到头了。”

  老向的一句话让袁隆平微微怔住了,随即陷入了深思。老向的话语虽朴实,可他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改良品种,增产增收就是战胜饥饿的唯一出路。

  一个普通农民朴实的话语唤醒了袁隆平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良知,他深深地思索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思索着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造福苍生……

  忘我工作:稻田里的知识分子

  袁隆平带着一种复杂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学校。他既为赋予的使命感到沉重,又为正在进行研究的杂交水稻感到担心。

  虽然水稻三系配套的方案已经制定了,但毕竟世界上还没有先例。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在我国遗传学理论中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时候,他的想法确实缺少理论依据,所以他的心里很没有底。

  但接下来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让他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那天袁隆平正在图书室翻阅资料,忽然,新一期《参考消息》上的一条新闻吸引了袁隆 平的注意力:英、美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的学说,已经研制出了遗传学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消息让袁隆平十分高兴,自己一直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走的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理论路线,既然得到了世界最高科学权威机构的认可,那证明自己的方向并没有错。

  好事成双。紧接着又一条消息让袁隆平更加坚信杂交水稻是有前景的。那是另外一家学报上刊登的一条消息:遗传学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而且 在生产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杂交高粱、杂交玉米都可以培育成功,那杂交水稻培育也是有前景的!一直被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论吸引的袁隆平,决心按照他们的理论,继续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新的探索。

  为此袁隆平制定了三年培育计划:特殊培植一些表现优异的植株,待秋季将优良种子筛选出来,第二年播种后,观察其表现,并依次找出具有遗传优异性状的植株,经过人工去雄,再进行杂交。或者将混生在稻海里的雄性不育系的材料选择出来,备做来年试验。

  巨大的创造激情鼓舞着袁隆平一头扎进了忘我的劳动中。在劳动中,他忘记了自己是个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地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身上背着干粮、水壶,饿了坐在地垄沟上吃一口,渴点水。累了,坐在田地里闭目养神一会儿接着干。七月阳光炙烤着大地,稻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上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他艰辛的劳作,连常年扎在水田里不怕吃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大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试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 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在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 望无际的稻田里。

  面对学生,面对同事领导,袁隆平黝黑的脸上还是那一贯平和的笑容。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袁隆平自己选择的生活,没有人给他派任务,可是作为一个 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他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 失。

  他从心里爱这份事业,爱那一片碧绿的水稻田,每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直起腰来,他都能感到,眼前那一片随风舞动的麦穗懂得他的心意。那田间沙沙作响的声音,便是为他奏响的通向胜利的凯歌。每当这时,他所有的苦累都消解了,剩下的只有希望和满足。

  他像一个慈爱的父亲精心地给自己孩子做成长记录一样,把特异水稻的位置、性状……在杂交水稻的图纸上一一标示记录出,这上面的每一个数据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期盼已久的秋收季节到了,他把这些珍贵的种子收集在一个瓦罐里,像看着初生的婴儿一样贪恋地看着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这里面充满着他劳动的辛酸和甜蜜。他知道这里面蕴藏着一个个滋润而饱满的生命,也藏着一个让他亟待打开的神秘世界。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富农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