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常见病的症状及综合治疗

   2015-03-08 0


4.治疗方法

①改善水环境,降低密度,增加水流,把病鱼集中到较大的水体中,使鱼群有较大的运动空间。

②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干酵母8―12‰,大黄3‰,喂5天为一个疗程。

③若发现鱼群粪便变稀,可把大黄减量或停喂。

三、黑身病

1.症状:主要为身体发黑,瘦弱无力,上尾浮游,腹部瘦小,解剖内部发现胃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布满淡黄色粘液。

2.病因:为代谢不正常或营养不良型。

3.危害:主如果在5―8cm鱼苗发生,危害不大。

4.治疗方法

①改善水环境,增加水流淌性。

②把病鱼单独搜集在一起,改喂线虫,或投喂营养较好的饲料,如在幼鳗料中添加大蒜、干酵鱼、鱼肝油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富农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鱼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的分辨与防治
    鱼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打粉病又叫白衣病。这两种病临床症状相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在水温25℃左右风行,不易区别,常贻误治疗机遇。病原体不一样小瓜虫病病原是小瓜虫,生活周期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
    03-08
  • 鱼病传播途径及预防对策
    1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1鱼体本身带有的病原体池塘所放养的鱼种,有些个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简称病原体)。因鱼种个体较小,这些病原体常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或鳍基部、鳃瓣及鳃丝上,有些寄生于肠道内或腹腔
    11-02
  • 简述鱼类肝胆综合症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的逐渐增大、水产药物的不规范运用、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原因,导致养殖鱼类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较为常见,即我们一般常说的肝胆综合症,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
    11-02
  • 春季鱼类常见病的防治
    1.烂鳃病病原粘球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处,废食。鳃丝腐烂带泥,鳃盖内侧表皮充血,常腐蚀成圆形透明小洞,俗称"开天窗"。草鱼鳃瓣感染粘球菌后,病变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疡和侵袭性出血。青鱼、草鱼、鳙鱼等养
    11-02
  • 病毒性疾病:鳗鲡狂游病
    [病原]鳗鲡狂游病又称狂奔病、昏头病等。病原为鳗鲡冠状病毒。[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鳗首先出现异常抢食,接着停止摄食,离群独游,以后在水面呈挣扎状急游片刻后沉入水中,再上浮作挣扎状游动,张口呼吸,并无力地聚集在排污
    11-02
  • 春季鱼病防治技术综述
    春季水温开始回升,各种生物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孢子、孢囊处于发育早期,对药物最敏感,此时用药可保证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在春季鱼种、成鱼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挡力相对较差,因此,积极做好春季鱼病
    11-02
  • 斑点叉尾鱼回的病害防治-尾孢虫病
    病因:由尾孢虫寄生引起。症状:虫体寄生在鳃丝、体表、游离寄生时,没有可见症状。当孢子虫在体表形成孢囊时,体表有点点的斑状。当孢囊脱落时,则在病灶形成红点斑状。寄生在鳃丝表面的孢子虫,危害性不大,当孢囊形成时,可影响
    11-02
  • 遮目鱼成鱼养殖病害防治
    一、鱼苗的自然分布自然海区鱼苗出现的工夫随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南方早于北方,一般每年出现1次~2次。我国海南岛在清明节前后就开始见苗,从5月~6月直至8月~9月间均有苗,10月份苗量减少。台湾省沿海自然苗见于4月~9月,以5
    11-02
  • 春放鱼种“就袋消毒”法
    鱼种“就袋消毒”,是近年来养鱼户总结和运用的鱼种消毒新方法,其好处是简便,花钱少,能减少鱼病,成活率高。其方法是:1.操作①将盛鱼种的尼龙袋置于塘边(解开袋口),袋外袋内水面持平。②将药液入袋摇匀,并观察鱼种活动,按消
    11-02
  • 甲鱼白斑病病因及症状
    主要病原水霉(Saprolegnia)、绵霉(Achlya)。主要症状甲鱼四肢、颈部、裙边等处有白斑,表皮坏死、脱落,以至出血;患病甲鱼烦躁不安或于水面独自狂游。有时在食台和晒背场地上,不肯下水。此病四季风行,尤于4~6月和10~11月风行;
    11-02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