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新型“农场主”的试验

   2016-08-11 农业致富网0
核心提示:远在津巴布韦Nhangadza农场的梅春元还在睡梦中;安徽定远县西卅店镇新建村,罗干关注着本人50亩小麦的长势,这几天的天气预告显示都有小雨,他有些忐忑;行将大四毕业的许梦洋忙着和同窗们约“搭伙饭”,将来几年,他将是
“孵化”新型“农场主”的试验
  远在津巴布韦Nhangadza农场的梅春元还在睡梦中;安徽定远县西卅店镇新建村,罗干关注着自己50亩小麦的长势,这几天的天气预报显示都有小雨,他有些忐忑;即将大四毕业的许梦洋忙着和同学们约“散伙饭”,未来几年,他将是皖北一个小型农场的管理者之一。
  5月,三位90后的年轻人在不同的轨道上按部就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班”的学生。
  激情燃烧的“田园梦”
  “大二时候报这个班,其实是抱有幻想的,一个大型农场的主宰者,电影里演的那样。”戴着黑框眼镜、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杨建这样描述曾经的梦想。
  他和罗干是同学,都是安农大2015年第一届“青年农场主班”的毕业生。
  在毕业离别的淡淡感伤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复杂情绪中,两位年轻人和同班的王飞、夏常伟一起,成为安徽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同时也是公司“现代青年农场主”教学实践基地的“农场主”,各自管理50亩耕地。
  基地距离定远县城15公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从农村到城市,又一次回到农村。出生地无法选择,而这一次,我们是自愿的。”罗干说。
  顶着首届农场主班毕业生的光环,步入社会开始创业,年轻人的激情一下子迸发。
  “去年5月份,刚来的时候闲逛,发现基地边上有一片荒地,大概十多亩。我们几个一合计,决定给种上玉米。”罗干用“热血沸腾”在形容那段日子。整地、挖沟渠、播种……几位没怎么干过农活的年轻人,早上肩膀上搭条毛巾、扛着铁锨出门,夜幕降临才回宿舍。
  “那时候我们一共6个人,墒沟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拿铁锨刨的,每天都累个半死,前后忙活了一周,有人手上磨起了泡。”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王飞说,从小到大没吃过那种苦,但硬是挺过来了,最后收了1万多斤玉米。
  王飞记得,当年报考农场主班的时候,老师面试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不能吃苦?”大家的回答都很一致:能。
  在罗干的微信朋友圈里,从去年5月到7月,他不间断地记录“玉米生长记”。“记录那段时光,以后看看会有用。当然,现在我们逐渐明白,搞农业需要亲自动手的能力,但高水平管理更加重要。”
  非洲黄皮肤的“农场主”
  一万公里之外的非洲内陆国津巴布韦,罗干的另一名同学梅春元这个5月特别忙。
  他和其他三位中国人的团队管理着两个农场,位于津巴布韦Mhangura镇,种植面积500多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今年一共收获了300吨大豆,最近都在忙着联系企业销售这些大豆,24号刚卖了100吨给当地一家白人企业。”来到津巴布韦已经满一年,梅春元对农场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梅春元是安徽宣城人,他笑称自己是“农一代”,“我爸妈做小生意,从我才开始种地的,没想到一种就种到了国外。”
  梅春元说,在安农大“青年农场主班”里的学习让他眼界大开。
  大四期间,梅春元一直关注国际农业的动态,他知道非洲有良好的光温条件、优良的土壤、广袤的土地,发展农业有巨大潜力。“当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开展非洲业务的时候,我和同学刘广朝赶紧投了简历。中间有一些波折,但经过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最终公司派我们到非洲来种粮。”
  在出发前半年时间里,公司对梅春元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语言、技能、津国当地攻略、体能等全方位的培训。“2015年5月17号,我们从上海出发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还是有一点震撼,感觉比较复杂。”梅春元说,非洲的相对落后和贫困,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不了解,一开始让他有些打怵。
  “津巴布韦政局稳定,公司发展势头也很好,所以打算在这里再干几年,时机成熟再回国发展。”一年之后的梅春元已少了忐忑,多了一份笃定。
  这份笃定,一部分源于当地人的友好。
  梅春元说,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农场上班的当地人Leah,18岁的她高中毕业便来到农场工作,大家都很认可她,“虽然看上去只是个小女孩,但是工作起来非常努力、认真,一点也不偷懒,总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平时也不舍得花钱,特别节俭。她告诉我,她对我们的到来非常开心,她能有一份工作,非常感谢我们,所以工作格外认真,她认为这就是她应该做的。”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认可。”Leah的故事让梅春元也深受启发。
  破解“三农之问”的新尝试
  安农大的“青年农场主班”创办于2012年,由安徽农业大学与共青团安徽省委、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旨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三农之问”,探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必须既要懂生产,又要善经营、会管理。”安农大党委书记宛晓春如此定位农场主班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学校绘就了人才成长路线图,探索了“2+1+1+2”的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原有学院学习通识类课程,大三时进入农场主班进行综合理论实践学习,大四一年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后各类孵化基地开展两年的创业孵化,继而走上创业之路。
  今年即将毕业的许梦洋来自安徽肥东县,当地的家庭农场发展很快,入学时他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因此二年级后积极申请进入农场主班。
  不过,刚拿到课程表时他立刻“傻眼了”——三个学期要学习近40门课程,既有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等基础课程,又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土壤营养与肥料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设施农业工程、物流学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同时还包括农场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发展规划等综合类课程。
  这还不算,大量的实践环节穿插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从作物育种到栽培,从设施农业到农业机械化,每一门课都“标配”大量的实践实训。
  许梦洋的学习生活节奏完全变了模样。“以前白天上课,晚上相对很轻松,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现在白天上课,外出参加实践教学,晚上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好在进入农场主班的同学都不是盲目选择,而是兴趣使然,所以尽管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许梦洋和他的同学们仍然乐此不疲。
  传统的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局限在单一专业学科,“懂生产的不懂经营,会营销的不擅管理。”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马传喜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出手制胜”。为此,学校打造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汇聚优质课程资源,打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知识,让学生成为农业生产的多面手。
  许梦洋在学校里的忙碌即将告一段落。
  再过几天,他就要到学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开始创业孵化。有了学校提供的扶持政策,他将成为100亩土地的“主人”,迈出成为现代农场主的第一步。
  用汗水和坚持放飞梦想
  “我的‘建’是建设的建,没有单人旁,因为创业者都是孤独的。”杨建在介绍他的名字时,笑着补了一句。
  一年的实践经历,让他们知道了做农业的辛苦和创业的艰难。
  “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课堂上的“三字经”在他们最初的想法里,只是简单的概念。
  “做了一年,种了玉米、水稻、小麦,实打实地经历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你就能体会到做农业之苦,也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懂、善、会’缺一不可。”罗干说,去年种玉米那是激情使然,现在肯定不会再这么冲动了,管理农场并非什么都自己动手干才是最科学的,“干得不好还可能窝工,影响农时,管理就是要让最合适的人干最擅长的事。”
  为了充分锻炼罗干、杨建这几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公司也特意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历练,农闲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的运转上,农忙的时候全身心做好自己农场里的事。
  午季小麦即将开镰。罗干和伙伴们管理的300亩小麦长势良好,“我种的是罗麦10号,前几天刚测产,亩产920斤左右,这个产量表现与周边的农户相比,要比他们好一些。比经验肯定比不过他们,但可以通过技术和科学管理来弥补。现在就希望收割期天气好一些,不要下连阴雨。”
  “双抢”季即将到来,罗干、杨建、王飞、夏常伟即将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中。“在辛苦中看到希望,才有坚持的动力,我们相信农业的未来大有可为。”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在非洲的土地上,梅春元正在快速适应着自己的角色,这位“农一代”正在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
  即将踏出校门的许梦洋,他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完成他的“农场梦”。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富农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刘文利一顿饭中吃出商机 一亩地收2万,一头猪卖5千!
    刘文利一顿饭中吃出商机 一亩地收2万,一头猪卖
    常常有人说是金子就会发光,是当老板做生意的料,吃个饭都能想出挣钱的妙招!河北就有这么一个吃货,他由于吃腻了四周的饭馆,为了尝尝鲜儿,不惜驾车一个多小时,去农家吃饭。这位吃货和别的吃货还不一样,人家都是单纯的吃饭,但是这位刘老板却考究,他边吃
  • 孙永涛办果蔬农场的好经验: 差异化是立足之本
    胡茬儿满面、皮肤黝黑,36岁的孙永涛年龄不大,办农场却已有12年光景。虽然从后来的4亩大棚,直到如今,规模也就40余亩,但孙永涛却干得有声有色。这位“80后”大先生从农,究竟有啥经历? 重新意和质量上找
    08-11 农场经营
点击排行